主页 > 远程教育 >
不断凝聚信仰的力量
2018-04-14 郏县组织部  点击量: 【字号:

不来赣州,不能真切体味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不进深山,不会真正感悟扶贫攻坚的责任重大。

曾经有一位中央领导来到兴国烈士碑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兴国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和贡献,国家怎么对他们扶持都是应该的!

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三名赣南籍烈士倒下,仅有姓名可查的烈士就超过十万人。

攻坚途中,党和政府强力支持,苏区人民的拼搏精神及创新风采无不印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赣州——“红色故都”

人们常说,了解多深,理解就有多深;理解多深,感情就有多深;感情多深,爱就有多深。

赣州,共和国的“红色故都”,精准扶贫的重要战场。

国庆前夕,中直党校第71期局级班一支部在组织员查学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同11名学员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到江西赣州学习调研。

这里绿水环抱,群山葱郁,在金秋时节仍然显示出她的勃勃生机,而更令人感到的是发生在那片热土上的壮丽史诗。

赣南,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核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此奠基,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这里浴血坚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闪光足迹。

兴国——信仰之魂

兴国是著名的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和苏区模范县,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好干部好作风的重要发源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地。兴国人才辈出,将星云集,产生了56位兴国籍共和国将军和40多位国民党将军。

赣水苍茫,峥嵘岁月。

苏区时期,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参加红军的就有9.3万余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3179人,为全国各县牺牲烈士之首;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8.6万人当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官兵就有1.2万余人,意味着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位兴国官兵倒下,真是“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

为了追寻共产主义信仰,实现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1933年11月,毛泽东到兴国县长冈乡实地调查,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他把群众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上,与群众推心置腹谈心,写出《长冈乡调查》。《长冈乡调查》涉及人口、基层组织、群众生活等20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将“群众生活”作为提纲单列出来,还详细询问油、肉、衣等具体情况,了解群众生活是否改善,关爱之情跃然纸上。他指出,长冈乡正因为“是在最具体最实际地解决群众中的每一个困难问题”,从而使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

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长冈乡的工作情况,获得对它的“真知”,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不怕艰难困苦,作了具体深入、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列宁小学的茅屋里,他和有关各方代表一连开了几天会,并和老百姓一起下地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听取群众的意见。正是由于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才取得了对调查样本的真理性认识,为提出正确的政策措施奠定了客观基础。后来,毛泽东提及长冈乡等调查时说:那是亲自出马的系统调查,“而不是老爷式的调查”。

长冈乡调查的典型意义正如兴国山歌所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种务实作风正是与当地群众共患难,“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没有任何特殊,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走进兴国展览馆,有一块红色展板不禁让我驻足,想入党吗?要符合以下几条: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多么简明扼要,没有更多的文字修饰,却让人记忆深刻,便于掌握,彰显了革命年代的赤诚印记。

宁都——信念之光

宁都有“赣南粮仓”之美称,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最高军事机关(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成立地,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少共国际师、红军第一支无线电侦察部队、红五军团的诞生地,红军在这里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当年,红一方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岗大捷,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缴获电台一部(发报部分被毁,收报部分完整,史称“半部电台”)。该电台报务员吴人鉴(王诤)、见习生刘达瑞(刘寅)等十人自愿参加了红军。毛泽东、朱德还接见了他们,勉励他们为红军的无线电事业努力奋斗。由这“半部电台”开始,不断发展壮大,红军不仅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战略、战术更加机动灵活,用兵如神,而且开创了通讯、广播等各项“IT”工作,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只有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在宁都小布镇,流传着很多有关扶贫攻坚的故事。比如“上访户当上村干部,钉子户进了党支部,老支书带头拆房屋”。故事的背后,是扶贫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是驻村干部倾心协力的帮扶。

走进这里,清新扑面。一排排小洋楼整齐排列,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盏盏路灯新颖别致,一片片绿荫美景如画。

过去,这里道路泥泞不堪,房屋布局凌乱,人居畜养混杂,环境恶劣,95%的房屋为上世纪建造的低劣土坯房,群众生活困难。

今天的小布镇,大力发展“互联网+特色产业”,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作为生态秀美乡村建设的载体,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荣获省水利厅“水生态文明村”、赣州市“美丽乡村”等殊多荣誉。新村内安置边远山区扶贫移民户23户87人,小布镇获得江西省十大休闲旅游小镇后,这些移民搬迁户通过参与休闲旅游服务,整村脱贫目标有望在年底前实现。

不满足学习调研的“规定动作”,进一步加大“自选动作”,果断向大山深处挺进,是此次调研的一个亮点。

在宁都县会同乡的一个偏僻山坡上,我们遇见了腿部严重残疾的陈于诚,他1998年经村民同意签订协议后,在武朝村赖沙组建设了一个养鸡场,通过贷款投入10多万元资金,建起了一个拥有四间600多平方米的肉鸡棚,建了一间150多平方米的种鸡棚。然而,2011年遭遇禽流感导致亏损了十几万元,老婆也因此与他分手。天灾人祸之际,是政府的精准帮扶政策使他重整旗鼓,于次年再次创业,通过几年奋力拼搏,科学养殖,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纯收入,为精准致富提供了产业脱贫的样板。

瑞金——梦想和远方

走进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后山顶上17棵高大苍翠的松柏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广泛流传着“华屋17棵松”的感人故事。

80多年前,在距瑞金15公里的华屋,仅有43户家庭的村里每家都有人参加了革命,其中有17位年轻小伙子在扩红时参加了红军。为了表达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在出征前夕,17位华氏兄弟相邀到祠堂后山上,每人栽下一棵松树,他们承诺,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兄弟照顾好父母,还要照看好后山上的这些松树。然而,勇士们都没有回来,他们的热血全部洒在了长征的路上。华屋人为了纪念烈士,把这17棵松树称为“信念树”, 把这片松树林称为“烈士林”。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个小村落。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华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12年起,政府逐步启动土坯房改造工程,通过补贴、贴息贷款等方式,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平整土地、统一施工建设、统一分配住房,为华屋村民建成了66套新楼房。村里的百姓从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225平米的二层半小楼,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在华屋新村的一幢洋房外有一幅对联: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铭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反映了华屋人饮水思源,永远相信党,永远跟党走的纯真情怀。

今天,华屋山上的“信念树”依然挺拔,见证着华屋人的幸福生活。

于都——“地球红飘带”

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

1934年10月,中央、军委机关、红军总部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于都河渡口开始长征的。于都从此作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载入史册。

回想当年,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于都河桥头、涌向渡口,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义,送不尽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深深期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走在于都河口岸上,不仅使我想起一幕幕雄壮的历史画卷: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懋功会师、穿过水草地、突破腊子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纵横11省区、长驱二万五千里,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短短一周的赣州之行,同学们一同瞻仰红色经典,一同走进大山深处,亲眼目睹了赣南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崭新风貌。

这正是赣水苍茫展红旗,峥嵘岁月难忘记。红色基因永传承,朗朗乾坤任东西。

谨以此文,缅怀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的革命先烈,点赞那些在精准扶贫战场上英勇奋战的赣南人民。

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


(责任编辑:王会丽)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8-2020 JiaXian. 中共郏县县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委办公楼   电话:
联系邮箱:zuzhike666@163.com   传真:
备案号:豫ICP备1801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