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可望,春色迎人。2018年2月4日,时值立春,正是谋耕立计时节,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重要主旨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京举行。
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回顾与学习,也是一场凝神聚力的交流与探讨——两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主旨讲话;两个月来,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对这一重要主旨讲话的关注、解读与学习始终热度不减。如何担当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时代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新型政党关系,深化各国政党间交流合作?座谈会上,1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此展开深入研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情怀与世界担当 “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犹在耳畔。 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讲话从政治高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版”倡议,与从经济层面发力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体两翼”。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天下情怀和国际担当的党,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统一起来的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成功召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讲话得到国际社会各方高度评价表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宋涛说。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俊表示,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紧密联系、辩证互动,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讲话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为全世界政党合作和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仍然清晰记得,两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10余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阐述了这一思想,获得热烈掌声、引起全场共鸣。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全球和人类共同命运,超越文化差异,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指出,这一思想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赞同和支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邱鸣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与保守主义、孤立主义抬头,两种力量博弈日趋激烈,世界格局愈发动荡之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无疑给世界带来希望和光明。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中国因中国共产党而能 世界局势波诡云谲,中国始终稳健前行。“中国为什么能?”世界发出叩问。 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指出,解码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引领中国人民走好自己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之所以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习近平总书记能、中国共产党因习近平总书记而在新时代更能。” 中央党校副校长黄浩涛深切感受到,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国际舞台中心。“在我们的对外交流中,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声音愈来愈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党、政要、智库和学术机构负责人等都希望来中央党校访问,高度关注我们党治国理政、改革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诸多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大的样子”,不单单是指体量大,更是指大党的胸襟、气度和政党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来源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积累的丰厚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是中国重要的软实力。”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中国可以和发展中国家分享的,除了发展经验,还有关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经验。 “虚怀若谷,不断学习,永远前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深切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各国文明,愿意同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交流合作。 |